上工治未病


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!

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,而且要防病,不但要防病,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、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,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,达到“治病十全”的“上工之术”

《金匮要略》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“上工治未病”,揭示诸病当预防于早,勿等病成再治!

我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,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,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。

中医注重"治未病",中医药将在未来健康产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。中医药健康养老养生服务模式的措施,以期进一步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发展,旨在为大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。


如何识得“未病”呢



必须做到“望色而知病”。古代诊病非常重视望诊-望面部五色。这种方法是以五行配五色、五脏推演而来。

《史记·扁鹊传》记载的扁鹊为齐桓侯诊疾之事,则是通过“望色而知病”的典型案例,倍受亚圣张仲景推崇。

其在自序中说道:“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,望齐侯之色,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。”

《史记·扁鹊传》

扁鹊过齐,齐桓侯客之。

入朝见,曰: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深。桓侯曰:寡人无疾。扁鹊出,桓侯谓左右曰:医之好利也,欲以不疾者为功。

后五日,扁鹊复见,曰:君有疾在血脉,不治恐深。桓侯曰:寡人无疾。扁鹊出,桓侯不悦。

后五日,扁鹊复见,曰:君有疾在肠胃间,不治将深。桓侯不应。

扁鹊出,桓侯不悦。

后五日,扁鹊复见,望见桓侯而退走。桓侯使人问其故。

扁鹊曰:疾之居腠理也,汤熨之所及也;在血脉,针石之所及也;其在肠胃,酒醪之所及也;其在骨髓,虽司命无奈之何。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

后五日,桓侯体病,使人召扁鹊,扁鹊已逃去。桓侯遂死。

以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,通过扁鹊“四见”的局势,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,阐明一个道理:不能盲目相信自己,不能讳疾忌医。

看似简单的对话,却道出了良医治病,圣人治世之法,同时也说出了人无远虑、必有近忧的道理。

无论是医生治病救人,又或是国家治理,都是一个道理,不是说等到乱事发生了才去收拾残局,而是要将乱事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。如果疾病已经发生了,乱事已经出现了,这个时候再去想办法补救或者治理,这种行为无异于口渴了才想起挖井,打仗了才想起了铸造兵器,就算是亡羊补牢,也已经晚了。

环球UG声明:该文看法仅代表作者自己,与本平台无关。转载请注明: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注重“治未病”,预防保健调理技术传承任重道远
发布评论

分享到:

寻找完美恋爱关系的秘诀:建立健康的互动关系
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
发表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